广深游戏圈,真的要掉队吗?

文/ 托马斯之颅 2022-07-22 19:56:35

广深游戏圈,真的要掉队了吗?自上海游戏圈崛起,就不断有人讨论这个问题。

一方面,面对行业工业化、差异化和注重内容的趋势,买量基因较重的广深游戏圈的步调似乎有些缓慢;另一方面,市场也更愿意将目光投向米哈游、莉莉丝等上海新贵,转发他们高薪抢人、巨额分红、补贴福利和年会奖品的动态,与之相比,广深圈的动作好像低调得多。因此不少游戏人都在考虑,要不要北上寻求更好的发展。

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前不久葡萄君与百奥家庭互动招聘负责人Maggie、吉比特&雷霆游戏招聘负责人季新波,以及三七互娱的战略招聘专家唐晓一起直播连麦,讨论了相关话题。对于大家的职业选择,以及广深游戏圈未来的发展态势,他们也给出了建议和判断。

以下为直播内容摘录:


01 人才现状:裁员不算「潮」,资深依旧稀缺

葡萄君先聊一下大家最关注的话题吧。裁员潮对广深地区的影响大吗?供需关系会有明显的变化吗?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游戏):我理解的裁员潮,应该是有大量公司在裁员,而且裁员比例非常高。但现在的行业还没到这个程度。

现在这个情况也跟互联网整体环境有关,比如大厂裁了很多人,恐慌情绪反映到其他公司,老板们就也会更加谨慎保守,做一些降本增效的动作。再加上大家都喜欢八卦这种事情,这也会导致恐慌情绪的传播和增强。但其实这种情绪对公司实际招聘没什么太大影响,相对来说,优秀的同学依旧紧俏,大家都要抢。

唐晓(三七互娱):相较于前两年,现阶段的市场环境确实没有那么稳定,但在互联网上,一些不好的消息传播会比好消息快。其实现阶段大部分企业都是正常的架构调整,并不是所谓的「潮」。

这样的信息环境,是会让部分候选人多些顾虑。但是一些关键的核心人才、资深人才的情况还是比较稳定。对于三七来讲,我们在重点人才引进上力度还是加大的,人员的编制也是在扩大。

Maggie(百奥家庭互动):和之前相比,最近人才流动的频率的确有所放缓,大部分求职者都会更加慎重。虽然偶尔会有一些公司优化团队的传言,但还是有很多公司的需求相当旺盛,尤其是在资深人才上的竞争非常激烈。

葡萄君我听你们的意思,是说资深岗位供小于求。但很多从业者都在抱怨,现在初级岗位招得越来越少了。

季新波:我看了一下我们2022届入职的校招生,应该是我进入公司五年以来入职最多的一年,所以我们的需求量反而是在增加的。

Maggie:其实初级岗位也在正常流动,只不过确实很多公司在做人才升级,补强不补缺。

唐晓:供需关系也和目前的市场动态有关。比如现在SLG品类和出海的方向会有更大的人才缺口。

葡萄君所以大家现在最急缺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才?

唐晓:我们在MMO、SLG、卡牌、模拟经营四条赛道的研发和发行上都有比较大的需求。此外,我们今年也会围绕元宇宙布局,因此针对TMT、VR、AR等技术领域,包括相关研究领域的人才都会有一些需求。

Maggie:我们专注于二次元、女性向和宠物题材等赛道。虽然公司之前做的项目,比如《食物语》《奥比岛:梦想国度》等等大多是2D,但未来我们已经全面转向了3D,所以对3D方面的工业化人才,尤其是能拉高品质天花板的人才有很大的需求。

季新波:目前我们公司缺三类人:一是非常想做一些差异化游戏的制作人。我们有一个孵化中心,非常鼓励大家自下而上,基于自己的兴趣立项。公司内部的同学如果本职工作做得不错,想法也足够好,那就有机会组建一个小团队快速做Demo,快速测试,数据OK就可以正式立项,因此我们也一直在找抱有类似理念的制作人。

二是工业化人才。我们的3D管线搭建起步比较晚,现在公司也有像UE5的FPS游戏之类对硬品质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因此想把像3D等一些资深人才这块补强起来。

第三类就是之前提到的有潜力的人才。比如校招同学,希望他们是对行业保持热爱,并且有不错的专业基础。


02 转型现状:如何看待流量和内容的关系?

葡萄君:聊到工业化,现在很多人都会认为受流量基因的影响,广深公司很难快速提升产品品质,所以正在慢慢掉队。

唐晓:在不同的时代,某些区域都会积累特定的人才,比如端游时期人才在北方比较集中,而页游时期在南方比较集中,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再回到广深区域,除了一些知名大厂有不错的自研体系,也有一些做发行起家的中小厂商,这几年在致力转型,搭建自己的自研团队。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但也给了广深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成长动力。就像这边的不少公司,老板们至今都还在业务一线。

所以和你说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广深公司不是在慢慢掉队,而是在迎头赶上。包括我们的自研团队,以及投资布局的一些团队,近年来的进步和成绩大家都有目共睹。不少市场上创新玩法的游戏,也都是广深厂商走在了前头。

季新波:首先,我认为买量本质上是一个工具,是现阶段做游戏重要的专业能力,而且会一直作为获客方式存在。像很多二次元游戏,可能也会把买量推广的成本放到研发制作里。

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厂商掌握了买量技能,包括一些流量平台算法也越来越精准,如果纯做买量游戏的话,利润肯定会越来越薄,所以大家会想去转型。而从数据导向到注重内容的转型非常艰难,肯定会经历一些阵痛。

另一方面,好的内容应该是主客观结合的状态。但纯买量的公司更多以数据驱动,偏客观理性分析;内容创作则是非常感性的东西,需要制作人有非常独特且坚持的审美。这中间怎么平衡是个难点,但我觉得不会需要太长的周期。

葡萄君但大家会觉得上海圈的崛起也是因为以二次元为代表的,内容向产品的崛起,这方面广深的氛围总感觉差点意思。

季新波:上海二次元圈的崛起总归是个后置的标签,这个标签是不重要的。而前置的情况,是上海的二次元公司发家更多具备一定的历史脉络,他们的属性或是人员构成类似,并且也做出了一些优秀的二次元产品——这些产品的表现,才会让上海贴上二次元的标签。

延伸到广深圈,假设库洛的《鸣潮》获得了成功。其他像深蓝、百奥这些公司的二次元产品也能突围,那么广州也会被贴上二次元的标签。

二次元人才竞争方面,我认为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可能到过几年之后才会有定性。因为整体来看,广深圈、上海圈甚至全国做二次元的人才都是不缺的。早上我还跟一个人聊,他说近半年在全国范围见了四五十家研发商,50%以上都在做二次元。只是上海圈一些二次元游戏的成功,让更多公司开始挤进这个风口,因此现阶段虽然上海在吸引人才上有优势,但它也没办法吞吐完所有的人才。

另外,二次元人才大概也有两类,内容向的和工业化的。前者并没有被上海圈垄断;后者则可能随着产品本身的成绩来回迁移。

唐晓:在二次元游戏流行前,上海就拥有全国最大的漫展,本身的氛围的确很浓厚。但如果要说动漫文化的氛围,那广州应该是仅次于上海的存在。

Maggie:对,这边很多团队,包括大厂都在向行业顶尖的产品发起冲刺,整个氛围是非常浓郁的。就像我们公司从一开始就很注重内容,未来也会一直坚持在这个赛道上发展。


03 内卷情况:“19点时,加班的人已经蛮少了”

葡萄君问个尖锐点儿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广州加班比较严重,甚至会讲「科韵路精神」。为什么会这样?现在还是如此吗?

Maggie:我们公司在广州应该算加班比较少的,从很早开始就一直是双休,内部也有一句话叫做「高效工作,快乐生活」。但我能理解加班的问题:因为游戏行业的更新换代太快了。

在科韵路这样的聚集地,大家都会争抢时间,尽快拿出最好的东西,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爆款。

唐晓:由于游戏行业的整体特殊性,应该很少有游戏公司完全不加班。毕竟只有节奏快一些,才能抢占市场先机或试错。

当然这不是说鼓励加班,包括三七也在逐步放松和调整。比如我们周三、周五的「极光之夜」,就鼓励大家在6:30必须下班。而且我们几个老板都在业务一线,因此一些福利政策也会更快地推进和落实。

前段时间我还跟制作人聊,他说项目进入稳定期后工作强度已经大大降低了,当时是周三19点左右,我看到研发部门加班的人已经蛮少了。

季新波:直白说,雷霆是加班比较多的。

我认为公司最大的价值,更多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做成事情的平台,让大家获得明确的,甚至超过预期的回报。因此加班不是目的,而是我们达成目标的手段。

我们内部也有不加班,可以「躺平」的项目组,但前提在于项目非常稳定、非常成功。为了达成这个前提,可能大家需要先加一加班,等到实现之后再做改变。比如《一念逍遥》项目组原来是加班很多的,但现在已经在思考怎么逐步让大家的工作时长给降下来。

葡萄君你们说的我都认同。但我的感觉是,在上海愿意接受加班的从业者会更少,而且他们对于员工福利也会更重视一些。这和地域文化有关吗?

季新波:先说福利内卷。其实拿疫情期间的就地过年为例,当时我们是主动拿出了税后1万的补贴,初衷不是秀福利,而是为了响应官方号召,希望保证大家的安全。但到了上海,大家真的就「卷」了起来,这可能也和人才竞争的局势有关。

至于对于加班的接受程度,可能首先因为竞争激烈,上海的候选人可以在更多公司之间作出比较;其次,可能上海圈有不少核心团队都来自育碧、EA这样的外企,因此受到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只是猜测罢了。

唐晓: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上海、北京的加班氛围好像也比较强,毕竟这是项目抓住市场机遇的重要前提。至于福利,每家公司的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但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

在基本薪酬差不多的情况下,福利,价值观这些就变得非常重要。拿三七来讲,除了六险一金这些基础待遇外,我们也有很多额外的员工福利,例如春运的省内大巴和订票服务、无息的购房借款、健身房、旅游基金、交通补贴、免费提供的早餐等等。

Maggie:我觉得公司对福利重视程度跟人才供需有关。

比如说我们是内容向的公司,而内容创意人才都希望办公环境好一些,像是在家一样,而家里应该有猫,于是我们就在公司养了三只猫;内容创意人才喜欢手办,我们就在业务部门每层楼设置手办柜;内容创意人才希望参考其他内容形式,建立对用户的理解,我们就会一起玩剧本杀……

总之,公司会从各个方面来满足候选人的喜好,不断upgrade自己的福利。甚至如果为了吸引一些特殊的人才,我们还会根据他们的情况做一些定制化的方案。


04 人才流动:想跑路的人有那么多吗?

葡萄君:目前广深圈的人才流动情况怎么样?像之前大家会说去上海,但疫情之后又好像广州公司也能收到上海的简历。

唐晓:地域问题总归是个硬伤,毕竟让候选人拖家带口地搬迁也不容易。哪怕已经基本谈妥,最终可能还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现阶段可能愿意离开上海的人才会多一些。

Maggie:我觉得地域问题反倒没有那么重要,项目或公司对候选人的吸引力才是最大的,即使他们可能有家庭或者其他顾虑。

包括最近,我们发现有很多外地的小伙伴来广州求职,成功入职的情况虽然没有特别多,但也有增长。

季新波:我了解到去年确实有不少人才流入上海,目前这种情况变少了,甚至还有人考虑从上海回到广深,但这种回流还没达到高峰。

上一阶段人才流入上海的高峰期,也是在他们产品的集中爆发之后。因为对异地流动来说,利益会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只有看到成功的产品,大家才会判断哪些项目组更有钱,愿意拿出更高的薪酬。

葡萄君这也是很多人担心的点:广深公司会不会因为流量模式的利润率不够高,而无法用更高的待遇吸引人才?

季新波:吉比特&雷霆的薪酬福利并不差(据财报显示,2021年吉比特员工平均薪酬为92.21万),但它只是一个结果,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的目光应该长远一些。

现在我们是要向上海游戏圈学习,但我认为广深圈的游戏人也无需焦虑。一方面,目前的人才流动更多是工业化人才的流动。但游戏行业本身是一个内容创作行业,它永远没办法被垄断,否则咱们这些公司应该都没有机会,腾讯,或者一些公司已经把它给垄断了。

另一方面,在内容导向的行业,工业化是一个后置的能力。拿同样内容导向的电影行业来讲,好莱坞的工业化水准肯定很强,但并不是每一部好莱坞电影都是好电影,而且也有很多好电影,并一定要靠工业化才能做出来。

因此,如果厂商拥有了好的内容基础,那么工业化是可以去做的;但如果没有好内容还去做工业化的,说白了可能就只是浪费资源而已。

对于雷霆这种打产品差异化的公司,首要的目标还是怎么做出好创意、好内容。工业化可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不是所有团队都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你刚加入了我们,刚开始组建团队,那你不用先考虑工业化,而是更应该考虑怎么把游戏做得更好玩。

葡萄君:所以还是公司发展阶段和定位的问题。就像去年有很多公司拿到了投资,开始用很高的待遇招人,追求工业化。但如果一直做不出足够好的项目,利润没有和待遇匹配得上,那可能就比较危险了。


05 关于未来:是持续衰落,还是重铸辉煌?

葡萄君最后再聊聊未来吧——如果和上海圈相比,广深圈的发展趋势会怎么样?

唐晓:我认为广深不存在衰落,还有大量的公司在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可能现在三七已经交出了成绩单,而未来应该还会有更多公司突破出来。

至于上海和广深……我觉得圈子之间真的没有可比性——如果真要对比的话,那大家拉一下榜单,看一下前五的公司里,华南圈能不能占到半壁江山就可以了。

葡萄君这个话题还挺有意思,平时大家说广深要掉队,其实也很少会把腾讯网易包括进来。大厂比较多的情况,会不会影响这里人才竞争的格局?

季新波:首先从校招角度来说,大厂是有碾压性的优势。大部分学生都认可大厂的品牌,觉得他们有更完善的培养体系。这不代表他们是错的,毕竟进大厂大概率不会是一个错的选择。

其次,大厂在绝对数量上虹吸了大部分人才。拿深圳来说,吉比特&雷霆游戏虽然在深圳的人员会多一点,有七八百人,但腾讯游戏可能有几万人。虽然我们也能吸引到很多优秀的人,但如果比绝对数量,那肯定是比腾讯要少的。

最后,我们更强调项目或岗位本身的吸引力。一些候选人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或明确的需求——就是奔着某个中小厂或项目来的。那只要我们把公司最核心,最能吸引人的点提炼出来,找到在意这些东西的人就够了。

Maggie:比如我们公司会更扁平一些,释放给大家的机会也会更多一些。同样是一个管理岗位或者专家岗位,可能你的权限会更大,会觉得和自己的职业追求更加匹配。

葡萄君那么说回大盘,什么时候广深还有机会重回2016年~2018年的盛况,重新成为行业的中心?

季新波:我不太会功利地去看这个问题。作为一线城市,广深地区有很多优秀的院校,这些会是行业重要的人才供给。所以在未来,这里也一定会有优秀的游戏公司出来。毕竟游戏行业不是垄断性的行业,它一定是百花齐放的。

Maggie:对,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积累。与其说哪个圈子能够成为中心,不如说行业百花齐放,大家一起能把中国的游戏做得更好,走向世界,这才是所有游戏人想做的事情。

葡萄君哈哈我问这个问题也不是为了挑事,毕竟选择哪座城市关系到很多人的职业选择甚至人生规划,大家难免也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不过想想也是,喜欢哪个城市,想在哪里生活是个更复杂的话题,甚至可能和游戏行业都没有太多关系了。 



06 观众直播问答摘录

葡萄君很多人都问了同一个问题:30岁甚至35岁以上的游戏人,选择是不是真的就很少了?

季新波:我觉得大部分人进入游戏行业,无外乎两个原因:热爱和高薪。

但游戏行业毕竟还年轻,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竞争激烈,变化也非常快,这就导致大家需要持续高投入才能跟进,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躺着赚钱的情况。

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回到为什么会说「35岁以上求职者会被歧视或不具备竞争优势」的问题。

首先是年龄大了以后,你就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和家庭责任,你顾虑的事情会很多,这在行业当下会成为影响因素。

其次,游戏行业总归是创意行业,入行时间的增加不会让你有很大的优势。另外随着外部人才持续涌入,没有掌握顶层能力的人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所以我的建议可能听起来比较鸡汤——我们选择了这个行业,是看到了它的好,但我们也得接受它的不健全,去适应它,并在适应过程中变得更强。除此之外,我们也没必要把未来押注在管理方向,管理只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之一。

Maggie:核心还是在于技术有多硬。另外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能力,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核心技能。

唐晓:我认为这和每个岗位要求的阅历、经验值有关。不可否认的是,游戏确实是个新锐行业,他的从业群体平均年龄会低一些。

但大家也不必焦虑,只要保持兴趣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未来肯定还有很多机会,毕竟有句话说「野心不能成就的,热爱可以」。

葡萄君:说到热爱,其实如果不是那么热爱游戏,也许换一个行业未必会是很差的选择。甚至你也可以在保持热爱的情况下,通过其他的行业赚钱。

唐晓:是的,个人的发展和企业一样,在到达瓶颈期后,寻找第二曲线也好,继续深耕也罢,都是一种职场生存方式。

葡萄君有人问:近期会不会是一个好的跳槽机会?

唐晓:有些岗位是会有淡季和旺季的区别,但不能盲目说现在是一个跳槽季,或者不是跳槽季。如果你有观望动机,可以先在招聘平台看一下相关岗位的供需关系,或者通过内推找一些员工了解一下情况。

季新波:我是这么理解的:第一,如果你现在干得很不开心,那你早点离开这块伤心地会好些,这跟市场环境没有太大关联。

第二,得客观承认,目前行业整体的求职难度更高了,尤其是当大家的履历并没有那么光鲜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像Candy(唐晓)说的那样,骑驴找马,多做一些准备,等你真正想动的时候就可以动了。

第三,有一种情况可动可不动——你只是为了更高薪酬而跳槽。因为目前情况来看,高薪不仅受个人能力影响,也受市场供给关系的影响。

举个例子,假设腾讯、字节等大厂大量招人,那这可能是个跳槽的好时机,因为市场的供给关系已经出现了不平衡;但如果大厂招人的量没有那么多,供给关系变化很弱,那么跳槽涨薪可能会更难一些。

第四,如果你所在的岗位,或者你本人的能力非常强。那我觉得你在任何时候,想怎样去跳槽都无所谓了。

Alex Matveev
2022-06-06 16:27:13
不合规
审核中
@苏某某: 她在音乐方面的喜好,以及对天文的兴趣,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
乐方面的喜好,以及对天文的兴趣,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没有系统了解过此类音乐的她怎么会喜欢上 呢?后来听完《美少女战士》原声带后才发现,“原来我在那么小的时候
评论全部加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