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动画挨骂,我们应该怎么看?

文/ 果脯 2022-12-27 16:49:12


要是一个月前,我说《三体》动画由艺画开天负责,或许大家都还会纷纷点头表示期待。毕竟有了去年累计播放量过5亿的《灵笼》打样,观众天然对这家工作室的动画制作水平有信心。并且,《三体》动画的投入应该也不低——单看时间成本,它在2018年立项,制作了将近5年。 

 

至于现在……播出后,《三体》动画的成绩和口碑则显得有些两极分化。 

开播首日,它便冲上了微博热搜,并打破了B站最快播放破亿的动画记录,迄今累积有2.3亿播放量。与此同时,开播后动画的B站评分跌至8.2,豆瓣评分则从开分7.2掉到如今的5.6。随手翻看任何一个社交App,你都能看到不满的声音: 

“讲人性讲社会的科幻故事,变成了廉价的好莱坞流水线作品。”“为了追求热度和出圈而瞎改,不尊重作品故事脉络与人物逻辑……” 

 

看着不断出现的讨论与争议,我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三体》动画如今之所以舆论加身,到底是观众对动画抱有了过高的期待以及先入为主的想象,从而因“货不对板”而感到失望愤怒,还是这部改编动画的水平确实不行?


01 “不符预期”才是重点

目前来看,观众对《三体》动画的不满,多数集中在内容商业化过度、人物刻画生硬、剧情拖沓、建模粗糙等多个方面。其中比较统一的问题,还是《三体》的制作水平对不上大多数人的预期。

 播出后,动画就出现了一些可以避免的质量问题,比如第一话中,主人公罗辑的手指在某一幕变成了四节。此外,还有观众觉得动画整体表现上人物表情过于僵硬、粗糙,甚至第三集播出前,《三体》还因为“人物建模太丑”登上热搜。 

 

而更进一步,之所以《三体》动画制作水平不达预期,或许主要还是因为制作组基于自身开发经验,误判了作品的风格定位。知乎中有高赞回答表示,《三体》动画建模“不好看”的核心问题在于,它错误地运用了后现代科幻美学框架来制作《三体》,也就是“用《银翼杀手》的风格来拍摄《黑客帝国》”。 

当然,这或许也和工作室本身的制作经历有关。从艺画开天过去几部作品来看,如果排除搞笑逗趣的Q版大头娃娃动画《疯味英雄》,《幻境诺德林》《灵笼》两部科幻作品都是废土背景,整体感觉更接近一些压抑的末世作品或者是色彩丰富的赛博朋克世界观。 

 

可问题在于,刘慈欣的作品风格更为强调“接地气”,也更加冷静克制,他更倾向于用偏讲述新闻的笔触来讲故事,最终引出关于人与宇宙、文明与宇宙的探讨。 

用一个例子来说就是,《三体2》里21世纪的北京老大爷讨论的不是星海不是利维坦,而是房价。 而作品风格与动画美术侧重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观众感觉《三体》动画完全不符合心中所想,脱离了预期。在这个基础上,《三体》对于原作细节的改动则成为了点燃观众不满的导火索,甚至直接上升到了制作组不懂这部作品的程度。 

比如在丁仪做实验的剧情中,书中的丁仪从一开始就反对太空对撞机实验,认为是浪费成本,而动画中他反而成了实验的总负责人。 

史强飞车救罗辑剧情中,ETO为了杀掉罗辑甚至不惜引导火车出轨造成无数死伤,和书中所谓“秘密执行”的设定相违背。 

不可否认艺画开天确实擅长大场面

 而为了塑造氛围感,书中“不允许媒体报道”的面壁人公布现场,变成了向全世界直播,罗辑更是在会场上大吵大闹,和书中被史强评价为“最冷静的人”完全不符。 

基于这些内容,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相关搞笑二创,甚至还获得了不错的热度。比如罗辑在国防大会会场大吵大闹的剧情,被人和“萧炎退婚”剪辑到了一起。这段视频目前在B站有着82万的播放量,不少网友都觉得毫无违和感。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Up做起了玩梗视频。比如“央视农业”官号就发了一个吐槽三体人传送科技不送农业知识的视频——《很严肃!中国三体报道:威慑元年第一期!》。 

 

因为视频融合了许多读过原著的人才能理解的梗,“央视农业”也被网友调侃“比动画更懂《三体》” 

 

那么,《三体》动画足以说明艺画开天不懂三体吗?其实并不好判断。事实上,想要说清楚《三体》动画和原著的差异点究竟在哪,为什么会变成如今的样子,我们其实只需要讨论一个角色——罗辑。 

可以说,罗辑从原著到动画间的变化,便是制作组完整的思考过程。 

说实话,在动画中,我唯一一次感到他和原著罗辑对上号的,只有他说“世界毁灭与我无关”这句话的瞬间。 

书中的罗辑其实是一个对人类极其淡漠、无视的人,玩世不恭、放荡不羁则是他对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胆大心细的史强,会说他是自己见过“最冷静的人”。 

 

《三体》原文的笔触其实和罗辑人物本身高度相关:冷静、淡漠,像史书般记载着一段文明的故事,但正是因为这样读者才能看得更加透彻。它的核心不在于哪个文明真正重要,谁能胜出,而且带着读者超脱出了社会视角,以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而动画对罗辑的定位其实更接近于“小人物”。一位网文编辑曾跟我提起,设定人物冲突最快捷的办法,就是给他安排一件与身份不符的事,比如大人物做小事,或者小人物做大事,这样能最快速地引出矛盾和激发爽点。 

《三体》动画中罗辑从“被谋杀”,坐着史强的车遭遇追杀,到最后向全世界直播成为面壁人,所有人都要听他的命令,这一系列事件都属于是“小人物做大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所有的改编内容都是为了这个“爽点”服务。 

 

换而言之,《三体》动画更加侧重的其实是商业化部分,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它做到了让所有人都复读“这是计划的一部分”,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那么,《三体》动画的表现究竟是否符合预期?制作组、观众、原著粉丝或许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可以预见的是,它大概率会继续往商业化方向发展,想要在动画中,看到百分百还原原著的剧情,或许是很难的一件事。

 

02 我们该如何看《三体》动画改编带来的争议?

事实上,从这次《三体》动画引出的争议可以看出,改编作品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兼顾题材差异、商业化和粉丝期望三方面的内容。尽管《三体》有着足够大的影响力,但事实上它作为科幻作品,对科研知识和文学素养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如果不考虑更加通俗反馈感更强的改编模式,恐怕很难吸引到更多的大众用户。

 而未来如果想要把《三体》改编成游戏,恐怕还要考虑更多东西,比如玩家在世界观中扮演怎样的一名角色?如果单纯使用背景世界观的话,玩家又怎么和书中提及的事件产生联系?游戏的核心玩法究竟是什么? 

这种时候,甚至核心粉丝还可能会提出,要不然先把小说里的VR游戏做出来吧。 

因此,最适合也最偷懒的游戏改编方法,或许还是沿用世界观,并设定原创角色,让玩家既能参与到小说主线当中,又有自己独立的体验内容。 

此外,可以注意到这些年来,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布局科幻领域。在去年的UOD上,Funplus CEO钟英武不仅分享了他们对于科幻题材的理解,更是把科幻和IP领域定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无尽的拉格朗日》《幻塔》《逆战》等多款科幻作品,背后体现的同样是网易、完美和腾讯对这一题材的思考。 

但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或许项目组需要认真想清楚,自己对于科幻题材的定义具体是啥,又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 

如果项目组只是想带点科幻元素,那么美术方面设计些高科技道具就行;如果希望突出氛围,或许就要在场景上再下功夫;如果要再进一步,体现科幻题材的内核,那么就需要在故事、世界观中讨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人与宇宙的关系。如果定位不够明确,又希望做出科幻题材的作品,未来很可能就会出现类似《三体》动画后现代科幻美学的争议。 

这也是一个自我探寻、自我了解的过程,就像章北海父亲临终前所说,“要多想。”

Alex Matveev
2022-06-06 16:27:13
不合规
审核中
@苏某某: 她在音乐方面的喜好,以及对天文的兴趣,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
乐方面的喜好,以及对天文的兴趣,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没有系统了解过此类音乐的她怎么会喜欢上 呢?后来听完《美少女战士》原声带后才发现,“原来我在那么小的时候
评论全部加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