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过气的AI画画,网易、灵游坊已经在研发里玩出花了

文/ 以撒 2022-11-16 12:33:55

最近,AI绘画的热度在肉眼可见地消退——报道它的媒体没那么多了,群里的AI图不再刷屏,网上的争议也大多烟消云散。 

但这并不代表它已经走到了尽头,或是被证明没什么真正的用处。

实际上,国外的大厂仍然在隔一阵就抛出一个新的技术或动态,国内的不少互联网或游戏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优化模型,并且在研发流程中加以应用。

之所以热度褪去,应该说是因为大多数凑热闹的视线移开了。而当AI技术发展到下一个节点,我们大概还会再一次被提醒——现在是“AI时代”。 

在现阶段,我们到底要如何正确打开AI创作?又如何从不同视角打开格局、正视技术?本文整理了灵游坊CEO梁其伟、网易雷火艺术中心原画师HS在直播中的分享,以及关于AI绘画的其他讨论,或许能对你有所启发。

为方便阅读,部分内容有调整:


01 当AI绘画与公司文化相结合 

梁其伟:不管是早期的独立游戏《雨血》还是后来的《影之刃》,我们一直在研究黑暗风格和武侠的结合。所以这次我们也顺着这种审美,用AI进行创作、扩展思考。大家可能了解过这套AI作品,它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确实代表了我们对AI的一些初步感受。我们现在在跟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后面会制作成书。 

在书里我们会展示AI作品、关键词、过程选项的描述,以及生成之后的修改思路。这是一种最简单粗暴的AI实用方式——如果不是出于纯粹的兴趣使用,AI作品暂时还无法直接达到商用级别,或是非常高标准级别的要求。 

但我们使用的方式比较复杂,不是单纯的生成,而是一整套的工作方式,其中还加入了大量人工流程——我不希望把AI变成替换美术同事的工具,实际上它也替换不了。虽然一些AI作品挺唬人的,但它在细节、气氛等方面都离标准差得很远。 

我们现在的认知就是把AI作为连接老板和设计师的桥梁,而非一种缝合工具。比如制作人或老板心里有一个想法,以前大家就只能听听描述。那么美术同事听到这种不明确的需求就会很崩溃,觉得老板很SB,但AI能使设计师和需求方对一件事的理解处于同一个维度上。 

接下来我大概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围绕AI构建公司文化和工作流的。 我们现在整个公司的办公沟通,不管是项目、发行,还是人事、财务,现在全部都在discord上的不同频道进行。

比如我们有新员工入职时,不论是什么岗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我们的办公平台。这时其他所有的频道他都进不去,只会看到一个底层的“牢房”频道,地上有张“残破的笔记”。 

之后你要做三件事,一是修改昵称,二是在频道里生成一张AI头像,三是和管理员说“放我出去”,这样就能解锁公司的所有频道,这是有点类似于魂系游戏体验的游戏化设计。 

另外在频道中,我们所有同事都可以无限使用AI绘图。我们有最高级别的MidJourny账号,并且有机器人供同事调用账号。

不论是你自己玩还是工作需要,我们不会做出限制。实际上,公司内也并不是只有美术同事在用AI绘图,我们的程序、策划同事会用来做各种各样的内容,基本一天24小时AI频道的提示音都会一直响个不停。 

对于稍微严肃一些的、和工作内容有关的课题,我们也专门建立了创作区域,其中有很多创作引导和优秀示例。我们现在利用AI最多的场景,应该是生成关卡的气氛、场景示意图,关卡策划同事基本已经在这里创作了几千上万张AI作品。 

所以从我们公司管理者的角度上来讲,AI并不一定就是节省成本的工具,其实最重要的是在所有人的心里埋下一个AI创作的种子,让大家理解这种工作方式并自发在不同层面运用、推进创作或设计,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像这样一张垂直关卡的设计图,如果由策划和美术同学结合AI合作产出,他们就能很快达成共识,提升沟通和产出效率。这就使得AI辅助作品能与我们最开始纯人工画的内容,在方向、审美、风格上保持一致。

另外,也有一些很流行但存在版权争议的AI模型,比如NovelAI。我们公司目前没有二次元项目,但确实有许多同事对NovelAI感兴趣,甚至有人拿它做自己的小项目。 

在个人方面,我们没有限制大家使用。但我们公司用它的开源代码和好几台3080显卡的电脑搭建了服务器,目前生成图片基本都是秒生成,我平时也会用它玩一些创作,生成背景和立绘之后,其实完全可以在一个星期之内做出一款AVG。 

 总的来说,我们正在围绕AI创作,去构建生产线和一种新的公司文化,再逐渐正式地把产品工作流融入AI创作流程。在工作之外,我们也鼓励同事去探索,无限量供应。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持续探索下去。


02 AI时代下游戏美术的生存指南

HS我在从事原画行业大概有11年了,一直在做古风游戏项目,像《逆水寒》《永劫无间》等项目我都参与过,今天跟大家分享我们如何以游戏美术的视角看待AI。

在AI出现之前,大家都在用“传统手工艺”画画,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大佬,你用的是什么笔刷?”而现在大家问的变成了“你用的是什么关键词?”

从这儿就能看出,历史总是相似的——人们总会关注工具,但很多人却忽略了一点:工具的背后更多是基础。 

其实也难怪大家会这样,毕竟现在AI应用广泛,网上也有人用AI生成立绘、制作游戏,品质还很高,这对我们开发人员来说是一种打击。

加上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一些制造恐慌的标题党,比如“人类完败”“画师即将失业”……这会让很多新人觉得AI对绘画行业的冲击特别大,甚至有人因此后悔选择这个行业。

其实回头看看,AI真的能替代原画吗?我们首先可能就要了解的是,在游戏研发过程中,游戏美术工作的幕后是什么样的。 

我大概把美术研发工作分为了三个时期:前期最重要的就是美术风格。

制作人或主美对于风格的要求,包括设计、美术、玩法等方面的表现,必须要区别于市场,有足够吸引玩家的独特性作为核心竞争力。 但在AI生成时,它通过划分标签融合出来的风格,会有一定的拼凑感。即使你输入很多划分,它也只是挑选其中一个风格,并不能很好地创造风格。

因此在创造前期美术风格时,我们会通过一些画作或划分进行提炼,并非是照搬。在我们能做到的这种风格提炼和统一性上,AI还是有挺多问题的。 

像网易出品的《轩辕剑:龙舞云山》《哈利波特:魔法觉醒》《阴阳师》等产品风格,就不是通过已经形成的划分进行研发,而是需要一些提炼,比如水墨风、欧美卡通、剪纸背景等等;我们也有一些参考的作品大类,比如浮世绘,但实际风格也跟浮世绘不一样,而是提炼了其中一些元素。 

另外,做到美术风格的统一,不光要在游戏画面、GUI、特效等方面统一。就算是参照某些大佬的作品,AI生成时也没法做到风格的统一性。因为AI目前是非常不可控的。 

中期是量产阶段,但变数同样非常多。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拆分工作去应对下一个环节——场景要规划,道具要细化,角色要设计NPC服装,UI还要做界面的风格统一……这些环节的配合基本都离不开美术人员的协作。

而且AI没法做到直出,即便可以,你还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版权风险。比如道具需要一些明确的结构和风格统一性,否则就会在游戏中显得非常割裂。 

后期则是进一步打磨、提升品质的阶段。

在优化AI作品时,美术人员需要具备优秀的设计思维来进行判断。因为AI本身不存在这种判断,只是按照指令去生成内容。我们现在的一些3D项目,很多都是在已有的白模、Layout,或是场景截图上做优化设计,这些工作内容AI也没法更好地处理。 

另外一个环节是对接,研发需要多方的沟通协作。

这是我们以前项目场景原画和模型编辑之间的对接流程,这里有很多来来回回沟通的过程,发生碰撞是必不可少的,更何况还有其他的特效、动作、策划、程序……这些环节的对接。而AI是照着指令办事的,无法自主推进和解决问题,所以也没法帮我们对接。 

目前来看,AI替代不了我们这件事是可以打包票的。

当然,我们肯定还是要利用AI实现目的、学会与它共存。 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AI的不足和参数,建立自己的关键词素材库,这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以项目的角度来说,那些适应自身风格的关键词,和市面上一些广义的关键词内容就不太一样。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验证,但对于项目的贡献度也会更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对项目越了解,对关键词的理解也会更加准确。网上现在有很多的关键词库,其实并非都适合你。而且如果大家都在用相同的词库,时间长了同质化就会非常严重。 

我工作中基本都是参与古风题材的项目,对AI能否实现古代环境氛围、建筑比较在意。所以我也去做了一些词汇试验,比如我之前看到一些小红书博主生成古风AI作品,我就去问他们关键词,但他们基本都不会告诉你——为了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也有些人会告诉你用什么紫禁城之类的关键词,但生成出来的效果并没有那么好。 

后来我去找了一些中国古代比较有特色,或是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样式让大家尝试。各种方向都尝试一下,你就能试出什么方向适合自己项目。比如我之前在生成城市环境时,就会用到“大兴”——隋唐时代长安城东南的筑都城。 

另外我们还会用到“刺客信条”,因为它是目前市面上认知度较高的一款游戏。你让外国AI了解以前的长安城长什么样,它是无法理解的,但用流传度较高的这种游戏作为参考就会好很多。

从图中也能看出,上面有很多《刺客信条》标志性的高塔元素,这些我们可以放到二次创作时进行修正。 

再比如想生成平遥古城乡镇建筑,可以用类似平遥古城的元素去做。整体的氛围效果还是有点对味的,大体的一些建筑我们就可以用“中国城堡”“古堡”之类的关键词。

之后它生成的更多还是环境氛围的表现,对建筑的结构设计是没有的,最终效果类似于堆叠。所以我们如果要用作产出,就要对结构设计做一些调整。 

在争议较大的NovelAI方面,我们也不会用它直出的内容。我们其实可以用AI工具做一条龙服务——比如用MidJourney生成一个相对模糊、但具备色彩构图的概念图,再用NovelAI生成相对来说具象一点的画面,最后再用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做一些纠正和细化。 

比如之前我用MidJourney生成了一个小稿,之后用NovelAI生成了这样一个背景,虽然相对来说比较模糊,但它的氛围或是对一些光的展现相对来说还不错,之后我们再根据项目的题材、元素、主题进行调整。 

我们也可以从传统手工艺到AI,再到传统手工艺。比如这张十年前的图大家在网上都能看到,用NovelAI可以为它生成一些简单的拼接效果,包括动作、镜头,相当于于我找了一个小帮手或是大佬帮我稍微改了改图,这样我就能明确大概要从哪个方向进行设计,之后你再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纠正和细化。

这也是一种利用AI而非直出的方法,直出的内容就不是你的作品,我们要做的还是保持自己的设计点或是能力的展现。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MidJourney生成贴图、纹理等素材,这是我们公司AI群里大家尝试的一些效果,它可以生成同类型的一些风格。 

虽然目前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但AI的发展速度特别快,离应用起来也不远了。比如我们会用AI做一些概念进行筛选,我目前在团队中也希望推行这方面的应用。

因为单纯重新画一遍的时间也会非常长,而且我们可以生成一个简单的概念,比较快速地修正。 前段时间,还有人分享了一些其他的绘画工具,可能这些跟AI的关系不是特别大,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确实应该更好地利用工具,而非一门心思死画——自己做练习还可以,但实际工作中要灵活一些。

就像我们如果要用PS死画,还不如用其他更好的软件,之所以用它,就是因为它有很多功能能帮你快速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图层、填充功能等等。 

另外NovelAI虽然有版权争议,但我们也可以利用好自己本地部署的版本,关键在于对参数的调节。比如我这里调整了一下参数之后,发现数值在0.29时拟合效果基本会比较合适——越往后面它会变得越离谱,甚至会出现各种畸形的人体。 

这是我们以前《遇见逆水寒》做的一些背景图截图效果。用NovelAI去生成的话,它可以调整整体画面,变得更加风格化,类似于二次元背景的风格。 

在这之后我们再去进行一些调整,比如纠正形状。实际上因为这是很早的图了,它生成的光影效果反而会比我们以前处理的效果更好一点,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再聊聊对美术生的一些建议吧。AI催生了很多新的岗位,比如数字艺术家、AI创作者、博主,包括闲鱼上接单的情况,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焦虑。我觉得这很正常——说实话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画画的梦想,但现在门槛一下子没有了,肯定就会涌入大量的人,但后面大家肯定会相对冷静下来,因为还有很多人不知道AI,我们需要让大部分人对它熟悉之后,才能让这个行业健康良性地发展。 

回过头来想想最开始的一些疑问,如果你因为AI出现而不想选择画画,那么建议问一下自己:你对绘画或是对设计是否还热爱?

前天我看到B站一位插画作者的视频,他说他对AI的出现其实没有太多感觉——AI画得再好,跟他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他从小喜欢画画,他享受的就是绘画的过程、设计出一个作品的成就感。 当我们看到一些作品时,你可以问问自己最在意的是什么——是它带给我们情绪上的变化,还是散发出来的气质? 

如果我们理解了AI的原理,再回过头来看AI作品,可能就很难产生感动。毕竟AI只是无情的绘画机器,不会有设计上的惊喜感。所以AI的出现也是在推动我们回归本质:设计工作大部分的内容是需要设计的,而非单纯会画就行了。

 AI的发展非常快,两个月前它还画不好人脸,但之后通过一些参数调整,已经能画出非常准确的人脸。最近各个公司都在观察AI,我们雷火这边也在研究自己的AI工具,但我们的功能肯定会区别于市场的生成效果。 

关于AI警醒我们的事情,就是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创造力。在基本功这方面,新人可能需要在前面两三年跨过AI所带来的一些冲击,但除了基本功之外,新人还要更加注重设计想法的展示,才不会被AI比下去。在审美这方面,我们和AI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具有对美和对错的判断力。 

另外大部分人会焦虑就业问题,但就业更多需要的能力首先是基本功,其次是去长时间培养业务能力、对于一个项目的理解,以及沟通能力,这些AI都没法解决。

它确实太火热了,但回过头来我们还是要想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紧跟时代潮流,去利用这些技术让我们的生产力更上一层楼。


03 Q&A

葡萄君:现在我们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人应该怎么让自己有动力坚持学下去AI?因为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浅尝辄止,不出三天就不玩了。 

梁其伟: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但没有必要强迫所有人去玩。我们现在就把它当做一个很轻松的东西,甚至有点像抽卡游戏。它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或枯燥的工作,如果把它当做一件任务,为了好找工作去学,可能会有点背离初衷。

 HS:AI绘画确实非常符合游戏的上瘾模型——十几秒一次反馈。但我建议大家不要沉迷其中,否则你会越来越有依赖性,甚至最后荒废了本职能力。

我们收到的一些校招生简历,就有人用AI作品充当自己的作品。像去年Blender盛行时,很多场景同学的作品也是Blender模型,他们不设计也不画了,觉得这就是场景原画,但原画的核心是要更多展现设计和想法。 

现在我们的压力也非常大——筛选简历或面试时,我们还要去判别作品是AI生成还是人画的……我们非常排斥这种滥竽充数的做法,毕竟这并非你的真实能力。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沉迷其中,还是要更多关注自己的基本能力。 

葡萄君:现在很多小画手在基础能力的阶段非常挣扎和迷茫,你们会对他们有什么建议?要怎么度过这段困难的时期? 

HS:度过这个阶段确实很难,但大部分公司出于差异化的考虑,目前还不会用AI替代美术。零几年时,很多项目做项目设计还是手绘线稿,当PS、数位板普及,大家就要学会用这些先进工具。但工具再先进,基础也是跑不了的,你学会了PS,线稿能力也不可能立马提升。 

很多人会觉得工作的同时可以提升基础能力,其实这不太现实,除非真的是老天赏饭吃的天才。但经验积累更多还是在于平时的训练,大家不要被市面上一些花里胡哨的焦虑内容感染了。如果真正喜欢绘画、设计行业,其实很难受到影响,毕竟创作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行业也有可能进行一轮大清洗,之后那些真正热爱的人还是会留下来。如果只是为了找工作填饱肚子,可能还是去寻找一些其他行业更合适。这听起来很残酷,但现实确实如此。 

葡萄君:如果是对于那些已经比较成熟的从业者,未来大家都能熟练使用AI了,大家要如何树立自己独一无二的竞争力? 

梁其伟:如果产能或生产工具的差距能被抹平,审美和艺术品位肯定还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毕竟最终欣赏和使用任何作品的都是人类。

 HS:工具的使用早晚会达到上限,但审美和设计没有上限。AI的知识库再大也没法分辨对错,但人往往能梳理总结、触类旁通,让设计更符合自己的需求,甚至产生突破天际的脑洞,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能力。

 刚刚我也看到有同学问“未来设计会不会比绘画更加重要?”目前来说设计肯定是相对重要的,因为我个人觉得绘画的表现其实只是一种渲染方式,最终目的都是让人直观地看到你的设计内容。 

Simon_阿文:这个问题都不用延伸到AI,现在每位画师几乎都能熟练使用PS或其他工具,但人的独特审美不是工具赋予,所以不用太考虑这样的问题。 

葡萄君:还有一个问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版权问题。从你们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做些什么去推动市场的合规化?或者说我们现在至少不应该做些什么? 

梁其伟:我觉得还是可以从传统美术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比如我喜欢的画师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画画时吸收了他们的风格,那么我的创作可能就有这些艺术家的痕迹。

一般来说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所有人也都能认同这种方式,因为所有艺术家的创作都是在其他艺术家的影响之下,结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从模糊的映射来说,这对AI也同样成立。 

但假设我喜欢一位艺术家,就直接去把他的作品裁出来运用到创作中,这就是不合理的。所以AI创作也一样,如果在你的成品上能直接看到这种痕迹,可能就会存在较大的版权问题。 

Simon_阿文:我的建议是目前所有模型的直出图都不太建议直接用,因为你稍微看一下各家大厂的版权协议,他们都写得非常复杂,其实都在传达一种态度——生成的图我不管,如果出了法律问题,也不是我们的问题。

虽然它表面上说生成图的版权归用户、可以商用,但你真的敢直接拿去商用吗? 如果你一定要把商用直出图的话,我有两个避免风险的建议,一是千万不要用在世的艺术家作为关键词,这种几乎是一抓一个准;二是最多用在背景或贴图部分,而不是整张作为画面主体或成品。 

葡萄君:最后一个问题,你们觉得AI会对游戏或设计行业带来多大的改变或影响? 

梁其伟:近的影响可能是制作成本和效率大幅度提升,这对我们这样的中小团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至于更远的影响,我比较期待AI能反过来给我们的行业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当AI在更广大的层面被广泛应用时,它是不是能在研发流程、产品风格,甚至是玩法设计上带来更大的影响?因为某种程度上,工具的提升往往是变革的基础。 

Simon_阿文:设计行业目前感受到的冲击可能没有概念原画或插画师那么强烈,因为即使我从4月份开始用AI,实际上在工作中用到的次数却并不多。

我能看到的未来是,这个行业第一波受冲击的肯定是一些付费图库,而且目前我明显能感觉到有很多用户已经在开始上传AI图片到付费图库了,我还去跟官方投诉,说如果这些AI素材就能拿来卖给我,我还买你们的会员干嘛?有些付费图库确实也明确拒绝一切AI素材,他们的矛盾已经开始产生了。

 从长远来看,起码设计师用到的素材会越来越便宜,这算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好处。关于很多同学的失业焦虑,我个人的看法是,大家很多时候其实是在瞎吵——问题并没有到这么严重的地步,AI技术也没发展到现在大家所理解的那么神奇的地步。

它还在缓慢发展中,偶尔出现一个小成果,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及时了解这些新工具、大厂模型就OK了。 很多焦虑都是那帮狂热的AI推广者掀起来的,比如有人去画师评论区羞辱他,说你画的比AI还差之类的,网上很多人就喜欢炒这些,每次我都觉得非常没有意义,人很容易被这些观点带偏。

其实大家不用在意,只要你持续关注最新的技术或产品,你压根就不会有这样的焦虑。因为老板不可能突然在某一天开了你,说我直接用AI来画画就够了,他最先问你的肯定会是:最近AI工具很火,你会不会?

Alex Matveev
2022-06-06 16:27:13
不合规
审核中
@苏某某: 她在音乐方面的喜好,以及对天文的兴趣,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
乐方面的喜好,以及对天文的兴趣,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没有系统了解过此类音乐的她怎么会喜欢上 呢?后来听完《美少女战士》原声带后才发现,“原来我在那么小的时候
评论全部加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