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相关指引
5月31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发布了《网络服务提供者规范青少年游戏充值行为合规指引》。
该指引主要内容如下:
1.主旨与目的:为保障未成年人权益,防范网络沉迷与过度消费,引导游戏行业健康发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2.账号实名与身份核验:执行实名制,严格区分未成年人与成人账号。对于存在账号身份不实、混用等异常情形疑似未成年人账号的,可进一步要求进行账号主体身份验证,在身份验证未通过前,限制其游戏时间和充值金额。
3.充值限额管理:合理限制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超额消费需监护人同意,防止无授权消费。
4.充值提示与确认:充值时向未成年人清晰展示其剩余可充值额度、充值后可能产生的消费后果,以及需监护人同意的规定。
5.家长监护功能:提供家长监护功能,包括游戏记录查询、设置游戏时间与消费限制、申请账号临时冻结等。
6.消费记录查询:允许家长查询未成年人充值记录,以便监督和管理。
7.投诉举报与退款机制:建立针对未成年人充值的投诉渠道和快速退款流程,保护其消费权益。
8.监管网络游戏租号、买号:加强对租号、买号等绕过监管行为的监测,一旦确认属实,可依规采取扣除虚拟财产、限制游戏功能、封禁账号等措施。
9.合作渠道监管:引导用户选择官方充值渠道等正规充值方式,加强对代充值合作渠道商的管理,确保其合法合规,严禁为未成年人提供不当服务。
10.健康消费教育:在游戏中及多渠道普及健康游戏理念,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引导理性消费。
诺诚评论:
该指引强调了游戏公司应对疑似未成年人冒用、混用的账号采取额外的身份验证措施,并在验证通过前,将其视为未成年人账号采取限制措施;
强调了在履行监管义务时,游戏公司应采取措施与家长、代充值渠道商等多方主体共同监管;表明了打击租号、买号等游戏黑灰产的态度。
尽管该指引并非游戏公司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定,但是不排除其可能影响杭州互联网法院乃至其他地区法院,审理未成年人游戏退款纠纷案件时的裁判逻辑。因此,该指引所提出的精细化要求,或将对部分游戏公司产生合规压力。
02 代练平台被判不正当竞争,赔偿腾讯60万元
近日,南京中院发布了腾讯公司诉某游戏代练平台不正当竞争案的判决。
根据判决结果,代练平台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在平台首页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同时赔偿腾讯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计60万元人民币。
据悉,代练平台通过设立《王者荣耀》专区,招募代练打手、收取代练保证金等方式,组织和鼓励用户参与商业代练,绕过游戏的防沉迷机制,允许未成年用户接单代练并从中获利。
腾讯公司认为,代练平台的行为不仅破坏了游戏的公平竞技匹配机制,还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损害。
法院认为,代练平台的行为违反了网络游戏实名制和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机制,扰乱了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实名游戏用户及腾讯公司的合法权益。
江苏高院在二审中驳回了代练平台的上诉请求,维持了南京中院的原判。
诺诚评论:
代练长期处于灰色地带,并从最初的有偿帮助他人通关,发展为更为复杂的商业模式,法律风险日益增多,对游戏的公平竞争机制、游戏产品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从法律角度来看,代练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需要综合考量商业道德、市场竞争秩序,以及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公共利益等多个维度。本案中有以下两点值得关注:
1. 商业代练产业的经营行为有违商业道德。本案中,法院考虑到代练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其代练行为违反了游戏的相关规定,仍然组织并推动了商业化、规模化的代练经营活动,从而认定被诉行为违反了商业道德。
2. 游戏公司应承担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的责任。法院在裁判中间接强调了游戏公司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责任。一周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未接入实名认证系统的游戏公司需承担100%的责任,该责任比例的设置也体现出这一价值倾向。
03 多次转卖账号被找回,双方各自担责
重庆某法院审理了一起因「账号多次转卖后被找回」引发的合同纠纷案件。
原告殷某通过交易平台,以3500元购买了被告杨某所持的手游账号。原告支付转让费后,发现账号无法登录,被系统提示已被找回。
据悉,杨某所售账号原是从游戏中介处购得。账号被找回后,杨某从中介处获得3000元赔偿,但未告知原告。殷某因此起诉杨某,要求退还购买款项。
庭审中,法院认为虚拟财产与传统财产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保护。
法官指出,游戏账号作为一种虚拟商品,具有财产属性,卖家有义务保证账号能够正常使用。若账号被原始注册人找回,卖家应使用从上游卖家获得的退款来弥补下游买家的损失。
同时,法院也指出,原告殷某在交易过程中应当知晓账号存在的风险,但其未尽到审慎注意义务。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向原告退还其当时交付的价款3500元中的3000元,其余500元由原告自行承担。
诺诚评论:
本案系一起因游戏账号多手交易引发的合同纠纷。
法院认为,卖家保证账号能够正常使用的义务,并非仅止于交易完成之时,故账号被找回且被告因此从上游买家获得赔偿后,被告应当向原告退还交易价款。
同时,原告在账号交易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账号存在被找回的风险,却未尽到审慎注意义务。因此,原告对案涉损失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本案为鉴,第三方游戏账号交易平台在经营账号租赁、销售业务时,不仅面临着因规避防沉迷监管政策、增加运营管理成本而引发的诉讼风险,还需承担账号售出后被找回,进而导致买家索赔的风险。
04 恶意找回游戏账号,卖家涉嫌盗窃罪
日前,枣阳市人民检察院公布了一则找回账号而涉嫌盗窃罪的案例。
薄某出售账号获得了2432元收益,同时,该平台又将此游戏账号以2765元的价格售卖给他人。在卖出账号后,薄某私自修改了账号的绑定手机号和密码,并重新登录使用。
买家在发现账号无法使用后,向代售平台投诉,平台在尝试联系薄某无果后,按照规定向买家进行了赔付并报警。案件被警方移送至枣阳市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
起诉后,薄某家属赔偿了代售平台损失,并与代售平台代理人达成刑事和解协议,薄某本人也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
诺诚评论:
游戏账号属于受法律保护的网络虚拟财产。玩家在出售游戏账号后,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账号申诉等途径找回账号,可能导致侵犯他人的财产权益,构成盗窃罪。这也是为何许多第三方游戏账号交易平台,敢向买家承诺账号被找回包赔的原因。
对于账号买家而言,由于游戏运营商普遍不支持游戏账号交易,且往往会在服务协议中,明确禁止此类账号交易行为。
因此,买家在进行游戏账号交易时,除考虑到账号被找回的风险外,还应考虑到账号交易的行为,可能违反游戏服务协议的规定,可能会被封号、限制登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