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译名大盘点,这次台译版又亮了

文/ 安德鲁 2015-07-02 09:45:37

作为一个曾经的英语专业学生,葡萄君在玩国外游戏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留意其英文原名。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游戏在进入中国时,其译名按照翻译方式来区分,大概可以分为直译、意译和台译三种。我们先不去纠结孰优孰劣,仅从译法的逻辑上去看,会发现这些译法创造出的译名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

直译:越简单争议越大

有些直译几乎毫无争议,比如《Plant vs Zombie》翻译成“植物大战僵尸”,《Clash of Clans》翻译成“部落冲突”,充分发挥了直译简单直白的优势,游戏主题一目了然。也有些游戏原名的直译有不止一种版本,这些不同的译名都有一定道理。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直译不等于机翻,《上古卷轴》被翻译成“老头滚动条”这样经典的笑话并不在讨论范围内。

Halo:光环/光晕

640.webp (107).jpg

微软的《Halo》这一系列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其译名“光环”和“光晕”这两个名字都被广泛使用过。光环”和“光晕”都来自Halo这个单词的直译,初看之下似乎都可以采用,“光晕”的戏剧色彩似乎还更浓重一些。

但从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可以看到,游戏的背景设定,包含了“环带”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光晕”这个看上去更“文艺”的译法就没有“光环”那么贴切了。

同时国内曾出版过的官方中文小说也采用了“光环”的译法。不过去年《士官长合集》发布之前,微软在Xbox官网的标签曾将其注为“光晕”,这种自摆乌龙的姿势,有点让人看不懂。

Half Life:半条命/半衰期

《Half Life》在大陆的译名“半条命”一直以来都广为流传。从字面意思来看,Half Life,一半的生命——就是半条命,况且作为一款第一人称射击,这种译法看上去也符合游戏类型的风格,但真的是这样吗?

640.webp (109).jpg

首先,我们可以查到Half Life的另一个义项为“半衰期”。其次,游戏封面等处时常出现的Logo、类似汉字“入”的标志为衰期常数,可见Valve官方原意是倾向于表达“半衰期”的概念的,游戏中涉及到的物理等科学元素也在印证这一点。但半条命这个译法已经深入人心,也就没有太多玩家去纠结是不是真的贴合主题了,毕竟“半衰期”对于一些人来说还算是一个接受度不高的生涩词汇。

The Last of Us:美国末日/最后生还者

640.webp (110).jpg

在顽皮狗给《The Last of Us》的中文版定下“最后生还者”这个正式译名前,国内的一些网站率先将其译作了“美国末日”,主要原因是游戏封面上的名字为全大写的THE LAST OF US,而“美国末日”的译法则是将US理解为了美国的缩写。

但多数外媒在具体的报道以及官方发布的消息中,游戏的英文原名都写作“The Last of Us”,即“我们”而非“美国。”通常情况下,表示美国的“US”如果没有缩写符号,也会有“the”加在US前。所以游戏原名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应该是“我们中最后的成员”“我们中的生还者”这样的概念,官方译名“最后生还者”显然没有任何歧义。

而倾向于“美国末日”的一些玩家则认为,既然是末日的背景,故事也发生在美国(或是看上去类似美国的设定),那么“美国末日”似乎更接地气。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顽皮狗官方故意玩双关,这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理解方式。

意译:游戏主题你懂就好

说完了直译的一些例子,我们再来看一些偏向意译风格的译法。由于对游戏内容或主题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意译的游戏译名最后流传下来的往往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反倒不容易有其他版本的争议。

Hay Day:卡通农场

640.webp (111).jpg

作为Supercell的招牌经营游戏,“卡通农场”与英文原名Hay Day可谓相去甚远,Hay最常见的两个义项是“干草”和“快乐”,而Hay Day这个词组在一些语境下则有类似“鼎盛时期”的含义。译为卡通农场完全是依照游戏内容而非字面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在第一时间表明游戏的玩法。

Need for Speed:极品飞车

640.webp (112).jpg

相信很多人和葡萄君一样,小时候玩过的第一款竞速类游戏都是《极品飞车》。而长大之后学了英语才发现,《极品飞车》的英文原名里并没有出现Car这个单词,从“对速度的渴求”到“极品飞车”之间的思维跨度足见译者的发挥对游戏名传播的影响。

Tomb Raider:古墓丽影

640.webp (113).jpg

《Tomb Raider》中的Raider有侵入者、掠夺者的意思,在大陆的最早译名其实是“盗墓者”,属于货真价实的直译。而后来流传下来的《古墓丽影》则可算是意译的典型,考虑到游戏女主角、身姿曼妙的劳拉·克劳馥,“丽影”二字对游戏核心内容的拿捏得确到位。

台译:别分析了,反正你也想不通

上述的直译和意译有相对固定的套路,直译重点在游戏的英文原名上,意译更重视名称与游戏内涵的结合并加以演绎,这都有些许规律可循。而另外有些译名的例子值得单独提出来,它们有时脑洞大开、有时雷死人不偿命,它们就是和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译法。

需要肯定的是,台湾译法的确有一些比较经典的例子,比如《暗黑破坏神》这一名称就来自台湾。但对于暴雪近年一些其他的游戏,台湾同胞的一部分翻译就有点“世界真奇妙”的感觉了。《Starcraft》译作“星海争霸”和大陆的“星际争霸”倒还各有千秋。但和大陆的“地精大战侏儒”相比,“哥哥打地地”就在逗比的路上越走越远了。(Goblin vs Gnome,前者在大陆译作地精、在台译作哥布林,后者在大陆译作侏儒、在台译作地精)

640.webp (114).jpg

而把“风暴英雄”(Heroes of the Storm)译作“暴雪英霸”,让人很难不怀疑译者的私心是吐槽暴雪的平衡性调整。(暴雪游戏粉丝在讨论平衡性时会用“imba”来形容过强的设定,imba与英霸为谐音)

640.webp (115).jpg

事实上,港台译法与大陆的不同并不是新闻,此前在影视方面,“擎天柱”和“无敌铁牛”的反差就曾在网上引起热议。除了电影,游戏领域亦有很多此类画风差异巨大的对比。

对这些例子,葡萄君不作展开分析,只将一些知名游戏名称的大陆、台湾译法直接整理列入表格,其个中“风情”,交由读者朋友自行评断。

640.webp (116).jpg

就如我们前文所说,很多时候,游戏名称的不同翻译并不直接涉及正误、优劣之分,毕竟名字的主要作用之一在于表达主题,这种情景下,不同的取舍自然是见仁见智的。不论是倾向于专注名字的直译、更靠近主题的意译,最终创造的译名都有其道理。至于略显另类的“台译”,就当做是文化背景不同所衍生出的一些有趣的差异吧。

Alex Matveev
2022-06-06 16:27:13
不合规
审核中
@苏某某: 她在音乐方面的喜好,以及对天文的兴趣,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
乐方面的喜好,以及对天文的兴趣,也源于这部动画的影响。一直很喜欢爵士乐的她突然开始想,没有系统了解过此类音乐的她怎么会喜欢上 呢?后来听完《美少女战士》原声带后才发现,“原来我在那么小的时候
评论全部加载完了~